王孟奇 官方网站

http://wangmengqi.zxart.cn/

王孟奇

王孟奇

粉丝:2965

作品总数:10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王孟奇 | 艺术简介王孟奇,1947年生于江苏无锡市197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国画专业曾任南京艺术学院国画专业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客...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意、象与造型——孟奇如是说


 / 王孟奇


1、“意”与“象”的概念和“似与不似”在中国画里面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

“似与不似”这个说法最早似乎也不是齐白石提出来的。


2、历代画论里面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讨论。

齐白石比较强调这个问题,大家就这么认为了。造型实际上是从西方引进。


3、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没有这个词。

中国只讲传神。传神对中国人对对象的认识方法和表达方式,比较关键,造型纯粹变成客观的眼睛可视的东西。


4、局限性相对更强一点。

现在美术院校只讲造型,不讲传神,实际上比较低级。训练的起步比较低。中国绘画的认识方法缘自佛教、道家对自然的认识。佛教里面强调包括对文字的认识,所谓依意不依语,不是强调表面的文字,而是强调你真正理解到意思对了就行了。


5、佛教里有很多故事也都是这个意思。

表达这种智慧,它有三条跟我们的认识相关,大概一个是依意不依语,一个是依智不依识,强调内心智慧体悟,而不是强调可考的表面的表象,带有一种根本性的认识方法。跟西方的实验式的认知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西方的认知方式必须是量化、数字化要有非常明确的一个具体的数据

在一个绝对条件下去研究对象。所谓天光画室就是光源固定,模特固定,角度固定,仿佛物理实验室,然后去研究它的质感,量感,体积。这跟中国画的认识方式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是一个根本的不同点,中国绘画强调得意忘言,得意忘形,它的观念都是在于得意。


6、它这种审美的指向其实相对来讲是超越了具体的形象。

它的心思不在表象上,所以必须是得神得意的形才叫形,才是有意味的形,否则不能称作形,再加上中国画特有的表达方式,包括笔墨的表达方式,基本的书法审美,作为它绘画的基本审美基础,都造成它对形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方式。


7、包括这种材料本身更有利于这种意的表达,而相对制约了具体的造型,写实性的表现,其实对这种重视意的造型方式也跟所使用的材料是相关的。

因为有了这种认识方式,才会在这种认识上生发出工具材料的长处。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实际上都是中国画的认识跟表达对象的基本原则,并非不注重表达对象,所谓造化正是强调对自然的本质认识。表达则需通过内心的感应及解读,所以又称为相形取意。


8、具体形象其实是一种参照,而不是必须要完全一致的。

所谓借题发挥,它需要这个题。


9、它要由一个点来生发变化。

魏晋时期有一个说法叫神超形越,不受具体对象的限制,后来的画论里面讲形随笔立,笔墨跟形的关系是实际上笔墨对形有引导作用,它在笔墨的表达方式上去认识对象,它要求形跟笔墨结构完全是混化合一的。形有味道跟笔墨有味道是共生的。


10、其实笔墨不是单纯用来造型的一种手段,笔墨本身也具有审美的功能。如果说抛开形只单纯地欣赏具体作品中的笔墨,它也同样也是成立的。

它可以被独立分解,依然有审美价值。所谓笔墨质量,笔墨质地,就是这个意思。


11、但是在组合以后,它又具有一种造型的功能,具体表达物象的功能。

对形有引导作用,符合它的用笔规律和笔墨规律。因为书法强调笔墨所承载的生命迹象的鲜活,强调骨子里的韵致风姿这些东西,实际上跟所谓的形在审美上是完全共生的。以后的画论对这点讲的更明确了,所谓不特论形似,更贵肖神明尔,不求形而形自具。